—— PROUCTS LIST
無損檢測儀器助力文物保護 為古建筑裝上“透視眼”
【中國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6月1日,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市系列活動新聞通氣會上,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科技保護研究室介紹了診斷古建筑“心臟病”的新技術無(微)損檢測技術。這項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使得古建筑檢測變得簡單并且“無創”。 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經過千百年的歲月洗禮,糟朽、塌陷等“心臟病”大大威脅著古建筑的安全。傳統的方法就是用一根鐵釬插入建筑本體,一下扎進去就說明內部已經糟朽,但這樣做又不可避免地對木結構建筑造成損害。 修繕保護文物,新型儀器儀表義不容辭。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科技保護研究室引進了一種新型科學儀器微鉆阻力儀,靠著它,一眼就看透了古建筑是否患了“心臟病”。 微鉆阻力儀裝有一個45厘米長、直徑只有1.5毫米的細長鉆頭。將它打進木頭心,只會在木頭表面留下一個幾乎看不見的小孔。通過連接在鉆頭后面的傳感器,可以顯示出木頭內部的情況。儀器吐出紙帶上的曲線就像心電圖的曲線,隨著微型鉆頭不斷鉆進,曲線出現高低不平的變化。通過曲線波動情況,就可以判斷木頭是否出現了空心。 按照這種方法,在一根木頭上打2到3個孔,就能確定空心有多長,之后就可以確定醫治方案:空心小的,可以想辦法修補;空心嚴重的,就要及時換掉。 除此之外,對于不能打孔鉆探的城墻,研究所就采用一種探地雷達技術,它可以掃描前方20米的地層。只要把探地雷達貼到城墻上,城墻里空洞、塌陷的地方就一目了然。 在此基礎上,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標準《古建筑結構安全性鑒定技術規范第1部分:木結構》。應用無損檢測技術開展了30余項北京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部分)文物建筑安全檢測工作,真正把理論研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使得古建筑木構件無(微)損檢測手段從定性判定逐步轉變為利用科學儀器定量檢測,檢測技術從表層探測向深層分析過渡,無(微)損檢測精度有了很大提高。 除了阻力儀禾激光雷達之外,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新型儀器的應用層出不窮,例如納米技術與文物加固、顏色科學與文物虛擬修復、傳感技術與文物預防性保護等,今后也將會有更多的儀器儀表為文化遺產保駕護航,同時也推動著儀器儀表行業自身的不斷發展。 編輯點評 文物領域的無損分析有其特定的含義,泛指一切不給所測文物帶來任何宏觀物理變化和潛在危害的分析檢測技術。相信在未來,無損檢測一定能夠讓文物保護工作更加完善、全面。 (原標題:無損檢測儀器助力文物保護 為古建筑裝上“透視眼”)